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我们村里的“焦裕禄”——记走马乡和兴观村党支部书记杜德献

    信息发布者:superliujiang
    2016-11-27 22:19:38   转载

    他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,都偏偏放弃红红火火的生意,将一个落后村支部书记的重担接过来;他是一个年近六旬,安享天伦之乐的人,都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埋怨,成天超早贪黑,栉风沐雨的为村民的诉求而四处奔波;他带领一班人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将一个矛盾复杂、基础落后、经济较差的后进村转变成一个村强民富、风生水起的小康村,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三严三实”的要求。他就是现年55岁的杜德献,被乡亲们亲切的称为我们村里的“焦裕禄”。

    心有不甘,誓将旧村换新颜

    杜德献,是走马乡有名的实业家,多年经营副食店、茶馆、纯净水、客货运等,收入可观。可就是这样一位让别人羡慕不已的成功人士却在2013年6月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事情:竞选和兴观村党支部书记,并且一举成功。谁都知道,和兴观村可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,资源优势匮乏、基础设施落后、干群关系紧张……很多人是不敢来、不愿来、不想来。多数村民持怀疑态度:“杜德献葫芦里面到底卖的什么药哟,纯粹是找虱子往脑袋上抠。户口在城镇,工作在乡村,哪有心思管村上的事?”“当这个支部书记,无非是给自己脸上贴金,多拿一份闲工资罢了”。“我说你脑壳硬是遭门夹了,当这个鸡脑壳干什么哟。”妻子张群英成天抱怨:“说你图名呢,都五十好几的人了,说你图利呢,工资还不够你的烟酒钱。”可杜德献作为一名老党员,看到邻近的金凤山村发展得日新月异,群众生活得红红火火,而自己村上多年来面貌依旧,他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很不服气,暗暗发誓要尽自己的力量团结全村人努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。他就是这么一个人,认准了的目标,十头牛也拉不回来。就这样,杜德献走马上任了。

    为了尽快熟悉村务村情,他早出晚归风雨兼程;为了制定全村发展大计,他广集民意求贤若渴……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,工作和生意只能二选一。渐渐地,生意冷淡了,他干脆索性关掉了茶馆、停止了副食等经营,一心扑在工作上,渐渐地皮肤黑了,人瘦了,收入大幅减少了。妻子屡次劝说,甚至争吵,她看实在犟不过,便一气之下去了成都市儿子家生活。就这样,昔日风光无限的杜德献成了“孤家寡人”,过去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的好日子没有了,杜德献成了一个没有后勤保障的“留守老头”。但他面对种种不便,总是淡然一笑:“作为一名党员,我就想为群众做些事情、就想为村里发展努把力,来圆乡亲们致富的梦”

    严正无私 真情赢得百姓心

    群众心里有一杆称,只要干部把称杆撑平,那么群众就会打心眼里信服。俗话说的好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农村要发展,班子是关键”。没有一个一心为群众、一心谋发展的两委班子,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明天。在乡党委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杜德献严以律己、严以修身、严以用权,在新一届两委班子中树立“不偏亲、不向友、就看谁心里有老百姓、就比谁手里有真本事”的原则,对班子成员进行重新分工整合。为进一步严肃各项纪律,他本人带头严格执行村里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,全身心投入工作,同时,支部注重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废除了以往党员每次开会享受20元误工补助的制度,把支部议事决策落到实处,充分发扬民主,如今参会党员人数反倒提高了。

    和兴观村2社村民邓小冬十年前为不缴农税费、提留款,将5个户口迁至城区,只留母亲1个农业户口。如今看到家乡变化这么大,于是便想回家修建房屋和“承包”5个人的田土。杜德献多次耐心讲法律、讲政策,但邓小冬就是不听,仗着闯荡社会多年,趾高气扬无理取闹,甚至扬言要到区、市上访。杜德献便邀请邓小冬旁听村民大会商讨此事,村民一致表决不同意“承包”5个人田土。见事情合理合法、有根有据,邓小冬最终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个答案。

    为公事黑了脸,那就在感情方面赔笑脸,这是杜德献比较惯用的处事秘诀之一。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整形期间,最棘手的工作是田土的重新调配。杜德献的堂哥杜德全对村里通过的调配田土方案表示完全同意,但会场上突然吵着要求重新划分。这意味着全社已实施的分配方案将全部重来,极易引发不稳定因素。杜德献当场予以制止和教育。杜德全感觉堂弟丢了自己面子,于是就千方百计阻挠施工,杜德献多次登门沟通交流,用真情打动堂哥,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渐渐地,杜德全心头的疙瘩解开了,两人关系也恢复如初,主动为他这“黑脸堂弟”义务当起了帮手,田土很快就分了下去。村民看到这样的情形,都竖起来大拇指,在心里认可了这位新支书。

    埋头实干 富民兴村闯新路 

    农田整形规划本是一项惠民工程,但由于涉及面多、麻烦大,村民们不理解、不配合,很多村都是想方设法减少指标。但杜德献本着谋事、创业、做人要实的信念,觉得这笔功在当代,惠在百姓、利在千秋的“生意”值得做。于是到乡政府千方百计争取,在原计划基础上增加了100亩指标。区项目负责人由衷的表扬道:“别的村是躲,老杜的村却是夺,这个老杜真是眼光老到,不怕困难。”农田整形项目完成后,面对接踵而来的天旱无法栽秧、地基不平不愿栽秧等情况,村民们都袖手旁观,不去平秧田,也不去拿种子,有的还说怪话:“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种这个田,你们现在改了,却又无法种,看你们啷们办?”其它村采取请人栽等方法花上万元钱终于完成了栽秧。杜德献觉得这笔钱花得太冤枉,于是一边督促施工队加班加点填平地基、一边组织村干部逐一走村串户动员,政府给我们配了一台柴油抽水机,我们干部自己动手,抬上抬下,水抽好了秧却没有人栽,我们抓住下雨天的时机,村干部带头动手栽秧。由于新改的田,田边没有做,秧还没有栽完水就漏了一半了。我们村今年四月建了一台提灌站,就用它抽水灌溉秧田,可是提灌站专门出毛病,从南充叫师傅来修,一次要600多元,太不划算了。我就自己在网上查资料,偷偷向师傅学习,很快就学会了维修技术。我自己修了提灌站三次。记得有一次,早上七点多,天还很冷,我就穿条内裤下河去修理进水泵,起来时身上全是鸡皮疙瘩。1社村民罗彩武手患残疾,家人在外务工,看到别人家田里一片绿油油,很是焦急。杜德献便组织村干部义务帮他栽种。当罗彩武弄好饭菜来到责任田时,田里没有一个人影,只有栽好的一排排秧苗。5社村民姜伟是有名的“老钉子户”,杜德献主动登门与其促膝长谈、主动检讨关心力度不够,渐渐地“老钉子户”变成了好朋友。逢场天见到杜德献从村上办事回来,姜伟总是招呼老板:“快给杜书记泡杯茶,杜书记辛苦了,我请他喝茶”。走马场的茶虽然只是两元钱一杯,但要在过去这样的事情是难以想象的。

    为了节省维修村上提灌站机械费用,杜德献坚持自学维修机电技术,每年为集体节省维修资金近万元。为了化解该村村民南大梁高速公路土地补偿款及土地调整问题,杜德献采取“定员、定责、定效”的办法,组织村干部晚上到每户村民家汇集意见,邀请村民代表集中商讨,召开群众大会共同解决,这个棘手的问题最终以群众拍手称快而画上了圆满句号。杜德献注重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废除了以往党员参会享受20元误工补助的制度,如今参会支部党员人数反倒一个不落。杜德献主动为5社村民曾超申请D级危房改造指标,将其儿子介绍到朋友工地学艺,如今每天工资150元。6社村民杜德光患脑梗塞,与老伴相依为命,家里一贫如洗,房屋倒塌……杜德献主动为其申请救助资金修建房屋,组织周围邻居帮助种庄稼、搞副业。如今,杜德光一家已完全能够自给自足。1社村民姜银华长期患气管炎,儿子因癌症死亡,儿媳外出务工杳无音信,留下正上小学的孙子,家庭经济较为困难。杜德献主动与其结成帮扶对子,多次看望和关心,送去现金和慰问品。

    他在场边上开了点荒地种点小菜自家里吃,有一次,他一早买了菜苗没有时间栽,就晚上9点多钟打着手电筒去栽菜。儿子打电话责备他太苦自己、太固执了,他却说:党委政府信任我,群众信任我,我身为一名党员干部,就应该多干实事,带领全村致富,那样就算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。妻子得知他在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,群众也支持他,她也慢慢理解了,前不久从成都回来了。有了家人的理解和群众的信任,杜德献的劲头更加足了,也干得更安心了。

    如今的和兴观村,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两年前的5000多元提高到8000余元,螺溪河大桥建成通车,园区公路贯通,新建村道路2公里,社道路2.5公里,全村水泥路已通到80%的村民家门口,完成农田调形650亩,种植优质高产水稻1000余亩,培育山羊、生猪养殖大户5户。已经完成村级活动室和村文化站建设任务,引进业主建露天有机蔬菜基地500亩以上。家庭事业双丰收的杜德献劲头更足了,也干得更安心了。相信有了这样一位“焦裕禄”式的带头人,和兴观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